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构建以联盟统筹、空间互动为基础,“园区—基地—中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校地命运共同体融合体系。
第一,多元统筹,城乡互动。在传统职教集团或联盟的基础上,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校地命运共同体,政府、院校、企业与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协同发展,以理事会、委员会等形式进行运筹管理与整体协调,确立协作育人、共同服务乡村振兴的多主体权利与义务,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共生平台,精准服务、精益管理。注重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为引领,城市优势资源辐射乡村院校,乡村特色定位支撑城市院校,以乡村为本位构建城乡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圈,办学集约化、避免重复化、注重特色化,促进城乡间职业教育资源的联动流动、共建共享,实现对职业教育薄弱地区或产业薄弱领域的补缺,将人力资源的数量基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优势。
第二,园区共建,产教一体。由政府牵头,高等职业院校、乡村企业及社会组织充分参与,依托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园区或乡村职业教育改革园区,部分先行示范、逐步有序拓展。园区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心,深度结合地方实际,融合不同企业及社会组织需求,跳出传统院校边际,跨院校、集优势重构专业群培养计划、课程结构、师资教材、实训设备等资源并多向开放共享。同时,立足园区探索混合所有制运营,校企等多元主体以资源、资金、知识创新、技术体系、管理模式等参与办学,实现教学、学习、生产、工作过程的合一,以园区为载体实现产学研融通、产教联动共生与高度一体化。
第三,基地孵化,稳健对接。在园区集中化“攻坚”的基础上,成立乡村振兴学院,通过技术技能孵化基地走进“田间”“乡野”实现集约化“克难”。基地既是乡村振兴中所急需的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技术技能的研发与转化平台,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师生的实践与锻炼平台,还是乡村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创新与开发平台。基地促进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职业农民的双向流动与身份互认,将教育教学、学术科研、教师锻炼、学生实训、技术转化、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专利申报与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对接,将院校课题与企业项目协同共育并转化为现代农业生产力。
第四,中心培育,提能增效。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甚至老年教育相结合,针对县、乡、村产业、资源等特色,推进生态文化保护中心、综合素养教育中心、技术技能推广中心、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乡村振兴“众创空间”)、社会文明发展中心等不同功能中心发展,衍生出技能大师工作室、手工技艺传习坊等多元形式。各功能中心对接高等职业院校的虚拟仿真云等信息化资源,充分体现为农便捷性、育农综合性、对农接地性,促进农民主体能力与乡村发展功能“无缝对接”,提升相关企业综合化能力,增效所在地区高质量发展。